Project display

项目展示

黄鹤楼视线保护控制规划

点赞(43)



一、项目背景

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城市地标景观,也是武汉市两江交汇、一城三镇独特景观意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景观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黄鹤楼重建建成至今,武汉市多次组织编制了黄鹤楼视线保护及景观控制规划,以积极主动应对黄鹤楼周边景观格局的变化,努力探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对黄鹤楼地标景观进行保护的有效路径。近年来,

随着黄鹤楼周边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成或实施,促使开展了新一轮视线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主导思路

规划的主导思路是“公众参与、综合控制、有效管理”。公众参与上,充分吸取公众意见,确保公众在城市重要公共领域能全面感知黄鹤楼核心地标景观。综合控制上,注重形成分级分区的控制体系,力求规划控制的精细;有效管理上,采用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控制方式,协调好视线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三、主要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主要从区域价值判读、景观敏感性认知度量、视线视域分析模拟及综合管控手段等四个方面,从“望”与“被望”两个层面进行总体控制。在继承之前历次规划核心控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评估和优化视线保护控制的范围与层次,进一步强化城市意象展现和视线保护控制的协调统一。

1、区域价值判读

为防止土地财政支配下的建设活动破坏经典景观意向,规划前期对黄鹤楼在城市空间演变中的作用及价值和国内外地标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两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明确黄鹤楼区域是武汉市城市景观意向中心,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对区域空间格局进行预判,确定已有和潜在景观价值区域全面保护控制,以此强化城市特色,促进区域旅游价值提升,引导城市转型发展。

2、景观敏感性认知度量

通过媒体问卷调查和多领域专家综合评价,规划将登黄鹤楼观长江、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望黄鹤楼、白云阁望黄鹤楼等市民广泛认可的经典眺望景观进行全面控制,确保“看得美”;依次确定南岸嘴公园、龙王庙公园、首义南轴线等重要公共领域、重要景点与黄鹤楼的相互对景视线为重要眺望视廊,保证“看得见”;对黄鹤楼望周边区域的城市形态进行协议控制,保证整体空间的协调。

3、视线视域分析模拟
(1)经典眺望景观控制

黄鹤楼望长江视线控制从江汉关至鹦鹉洲长江大桥143°视线扇面,保证从黄鹤楼三层望长江江心常水位和鹦鹉洲长江大桥视线通畅。在此将全面感知两江交汇、龟蛇锁江的城市意象和三镇三城的独特魅力。

白云阁望黄鹤楼的视线控制注重黄鹤楼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关系,确定54°控制扇面,保证从白云阁基座望长江江心常水位视线通畅,在此可观黄鹤楼、龟山、蛇山、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及城市远景的全景效果,体验到“龟蛇锁大江、烟雨莽苍苍”的独特氛围。

对武昌桥头堡望黄鹤楼视线分前景控制区、背景控制区、广角协调区、背景协议区进行分级控制。总体形成以黄鹤楼为中心,由外向内、由远及近逐渐递减的空间层次。

(2)重要眺望景观控制

在黄鹤楼和周边重要景观、主要公共区域之间建立多条视线廊道。公共区域眺望黄鹤楼的视线通过三维实景模拟比较后控制10°基本扇面,保证看黄鹤楼基座以上部分,两侧各2.5°广角协调区,建筑高度不超过蛇山山顶;黄鹤楼眺望周边重要景观的视线控制以保证看到被观对象的主体形象和完整边界,进而确定视线廊道和高度控制。

(3)区域景观协调

黄鹤楼周边的城市重点功能区是展示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载体,同时构成了区域空间的骨架,将其作为协议控制区,重点控制黄鹤楼望其中地标建筑的视线通廊(50%不被遮挡),同时控制建筑群体正投影面的通透率不低于40%,保证视线向纵深延续。

根据以上控制要求,规划总体形成“一核三面多廊”的视线控制方案。

(4)、综合管控手段

为构建整体景观氛围,规划将黄鹤楼周边区域分为核心控制区、中景控制区和远景引导区三个层次分别对建筑细节、建筑形态和空间轮廓进行综合控制引导,以形成协调的视觉环境。

四、创新与实施

一是在规划编制中注重引导传统的公众参与调查转向公众参与谋划,充分体现众规众筹的规划理念,实现向开放式规划的转变。

二是注重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有效性。黄鹤楼视线保护规划采取对主控区域刚性控制,严格建筑限高;对协议区域弹性控制,把控城市地标在区域空间环境中的关系,同时对城市建设活动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三是注重城市设计成果向法律法规的转换。根据规划制定了《黄鹤楼周边地区景观控制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的法定严肃性。

四是注重数字三维技术的运用。在规划过程中进行城市环境中的空间模拟分析,确定较为适宜的视廊控制角度和建筑的控制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