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杨春湖高铁商务区总体城市设计终期成果汇报会”在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召开。市国土规划局局长盛洪涛,洪山区区长林文书,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洪山区区委常委肖敏,市国土规划局编制处、规划处、市政处、建管处、财务处及洪山分局、储备中心、都市产业公司、中冶南方、英国仲量联行、美国SASAKI(善启设计)、英国ARUP(奥雅纳)等部门、机构参加,陈韦院长带领规划院项目组参加会议,会议由规划院副院长武洁主持。

会上,英国仲量联行、美国SASAKI(善启设计)、英国ARUP(奥雅纳),分别就功能定位与产业策划、总体城市设计、交通战略专项规划进行汇报。总体而言,方案有以下七方面的特色:
一是工作模式上突出多平台、跨学科深度融合。规划编制环节采用“产业策划”+“城市设计”+“交通战略”联合工作模式,由市规划院联合SASAKI,奥雅纳,仲量联行等机构共同编制。规划实施环节则采用“土地储备”+“审批管理”+“招商运营”+“基建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实施模式,探索了我市重点功能区规划、管理、建设、运营的新路径。 |

二是产业定位上深刻把握新经济、新业态、高铁经济发展新动向。创新性提出以平台经济为核心,整合华中区域庞大消费市场、全市知识技能储备和城市核心区的资本支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铸造武汉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三是功能结构上强化与长江主轴、东湖绿心的联动。方案在延续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历次规划明确的中央景观轴的基础上,提出沿轨道站点构建南北向商业走廊以加强东湖绿心与长江主轴的功能联动,并构建与之匹配的用地、公共空间、轨道、慢行等子系统。
四是城市形态上探索多视点、人本化的空间设计手段。规划选取高铁站前、东湖沿岸等重要观赏视角,系统研究商务区天际轮廓线及地标的位置及高度;通过模拟市民、游客等场所使用者一天的体验,以人的微观视角深化街区详细设计。
五是景观设计上尊重原有生态肌理,最大化利用生态景观资源。通过对沙湖港自然生态岸线进行恢复,结合岸线组织慢行及各类亲水活动;优化两港海绵公园沿线道路组织,消弭城市道路对生态廊道的打断。利用视线价值评估等手段,分析看湖、看港、看绿建筑体量占比,优化景观系统设计。
六是立体空间设计上强化路径与沿线功能的耦合。规划构建商务区地下、地面、二层连廊多维、立体的空间步行系统,链接武汉站、杨春湖、东湖、北洋桥公园、两港海绵公园等活力点,丰富步行空间体验,并利用上跨、下穿等立体绿道消除欢乐大道对城市的割裂。
七是交通组织上突出“城站一体化”,“低碳化、慢性化、特色化”可持续综合交通系统的打造。规划采用多模式联运体系进一步夯实片区交通区位优势;以城市快速路构建商务区交通保护环;通过引入立体交通都市理念,以及低碳交通、新技术的探索,多方位、多途径强化高铁站与周边区域交通联系。
上述成果内容得到了与会领导和相关单位的一致认可。此外,会议还提出了差异特色化发展、鼓励功能复合、强化量化分析、进一步加强同东湖联动等建议和意见。下步四家机构将结合会议意见,进一步深化、完善、整合现有成果,尽早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将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期待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