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ional news

院内快讯

武汉编制的全国首个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标准发布

点赞(2)

溢流污染控制重点工程效果图-机场河

武汉是一个在水中生长的城市:百湖环绕,长江、汉江贯穿其中并在此交汇。水治理的成效直接影响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从21世纪以来,武汉市在20余年的水环境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全市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对控制湖泊水质状况、保护水环境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国内处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还未能完全实现,城市排水雨污混合溢流污染,已成为当前水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

2018年9月,我国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每年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促指导地级及以上城市率先开展治理工作。

溢流污染控制重点工程效果图-巡司河

近年来,武汉市开展了机场河、黄孝河、南湖等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建设项目,但现行国家标准在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性技术规定,设计依据和设计标准与地方建设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规范和统一武汉市工程设计标准。

溢流污染控制重点工程效果图-黄孝河


溢流污染控制重点工程效果图-朱家河

为此,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市政分院规划部拟开展溢流污染控制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并报请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意,于2019年7月获得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申请,并于2021年11月,经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查发布了《水环境保护溢流污染控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在技术理论和体系两个层面涉及的多项内容,做到了国内“从无到有”的创新,规范了武汉市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通俗易懂、便于落地,打破了理论研究与实施运用之间的壁垒,是武汉市率先发布的全国首个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标准。虽属地方标准,但其编制思路、标准体系、应用方法,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标准》对于规范武汉市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改善水环境、推进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01 全国首发“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一项技术标准的“从无到有”是技术人员无数个日与夜的辛勤付出,亦是其长年累月的科研结晶。《标准》研究团队带头人说:“我们在做标准模型设计时,需要研究径流水量、污染物总量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过程以及截流工程设施削减溢流污水量等复杂的逻辑计算关系,保证模型运算数据的合理性。在工作中,思想必须保持高度集中。

在《标准》编制工作中,研究团队付出了艰辛。他们从2017年开始就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和科研项目的实践工作,完成了“合流制溢流污染水质水量设计模型”;武汉排水防涝规划雨型及应用研究”,并申请立项。经过近三年的前期学习研究,2019年底,研究团队已形成《标准》相关技术理论研究成果。

最终,研究团队将《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溢流场次控制率研究》、《基于暴雨雨型的设计径流量研究及应用》、《溢流污染水质水量设计模型》研究成果,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上发表。其中,《基于暴雨雨型的设计径流量研究及应用》创新成果,其核心技术属国内外首创。

02 “溢污水质水量设计模型”创新技术标准体系

《标准》中的溢流污染控制设计标准体系具有鲜明特色。在编制期间,与行业主管部门同步组织编制的《城市排水溢流污染控制技术规程》充分衔接,在技术管控层面,研究团队以控制市政管网排水口溢流污染为目标,细化工程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并提出与工程实施效益相关的技术规定。


《水环境保护溢流污染控制标准》专家评审会

技术标准体系主要是进行系统控制。国内之前对于溢流污染控制的研究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并且没有考虑水环境质量问题。本次《标准》实现了体系化,提出了水质控制目标、工程设计标准、工程校核标准三大标准体系,通过受纳水体(接纳排放废水或经处理废水的河流、湖泊、海洋或其他水)污染物控制标准中的年污染物平均当量(当量是指与特定或俗成的数值相当的量)浓度反映出溢流污染控制率,再评测出年溢流污染截流效率。以水质为导向,由这三个标准组成一个系统指标体系,在国内目前属于首创。

研究团队编制《标准》时,以水质定位为目标,实施污染治理,通过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获得武汉多年降雨数据,从降雨时的径流量分析,运用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溢流污染水质水量设计模型”算出年污染浓度和污染物数量,然后根据《标准》中的溢流污染截流效率检验计算公式,即可得出年溢流污染截流效率,反应溢流污染治理成效。这个创新模型不仅可以应用到溢流污染控制,也可以应用到双管混流区雨水工程。


03 通俗化文字编制,实现技术理论创新,便于实施落地

任何技术理论研究,如果没有可实施性,那它只是“纸上谈兵”,解决不了社会问题。研究团队从前期理论研究中,发现技术理论知识专业性太强,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次的《标准》编制“不能专业性太强,要让政府和施工方能看懂、能理解、能实施”,所以研究团队将可实施性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如:用年溢流污染控制率代替现有年溢流次数(年最大降雨溢流次数),用相对标准百分比代替绝对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配备相应便捷的计算公式,方便理解的同时,便于实施落地,打破了理论研究与实施运用之间的壁垒,为武汉市水环境治理和国内探索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新技术应用作出积极贡献。

为保障实施效果,《标准》对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提出了两点要求:

一是应以控制排水受纳水体污染物为目标,通过对排水口溢流污染的截流、收集和处理,削减降雨径流冲刷污染物和城镇污水污染物溢流到湖泊、港渠等受纳水体污染物总量,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需求;

二是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涉水专项规划为依据,与排水体制、雨污分流改造需求、污水处理厂匹配处理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导向、建设用地条件等相结合,通过全面论证满足保护环境、适合实际、经济合理、维护便捷的要求。

《标准》建议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面源污染物(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物)控制,减少废气排放、垃圾泄漏等污染源,加强排水管网破损设施修复和清淤维护。分流制管网地区应完善雨污分流排水建设管理机制,结合社区和城市道路改造实施混错接、漏接设施修复,提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水平。

“该《标准》的编制思路、标准体系、应用方法均适用于国内其他城市。其它城市在做地区编制时,可以借鉴武汉《标准》,将水质、水环境、人口密度等方面全部考虑进去,以保障标准制定能真正达到为城市减少溢流污染的效果。”该项目团队带头人说。


微信扫二维码下载《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